2020年3月9日 星期一

2020.03.10【四大菩薩】


智、悲、行、願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薩之標征,文殊代表智慧、觀音代表慈悲、普賢代表行踐、地藏代表願力。菩薩是立誓:『以智上求佛道,以悲下化眾生。不為自己求安樂,但願眾生得離苦』的救世慈悲者。

紛亂的時局,人們常會求助於宗教或神佛,若能了解真實義、體示菩薩離苦得樂的『悲智行願力』,則人人為菩薩,行於菩薩道,在生命行走的過程中,自能「感應菩薩顯、廣結眾生緣」。

大勢至菩薩:根據「觀無量壽經」記載大勢至菩薩以獨特的智能之光遍照世間眾生,使眾生能解脫血光刀兵之災,得無上之力。因此,大勢至菩薩被認為光明智能第一,所到之處天地震動,保護眾生,免受邪魔所害。大勢至菩薩真言:「唵散髯髯娑婆訶」。

文殊菩薩:文殊菩薩,是過去七佛導師,並且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已成佛,在娑婆世界中示現大士身,輔佐釋迦佛度化眾生。在許多經典中,都推崇文殊為諸佛之師、諸佛之母,不僅因其智慧超群,更因其悲願深廣。文殊師利心咒:「嗡阿囉巴札納諦」。

觀音菩薩:名號意為「觀察世間音聲覺悟有情」,佛教的經典上說觀世音菩薩的悲心廣大,世間眾生無論遭遇何種災難,若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,菩薩即時尋聲赴感,使之離苦得樂,故人稱「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」。持咒:持誦「六字大明咒」、「觀音靈感真言」、「十一面觀音咒」、「大悲咒」、「觀世音菩薩滅業障真言」等真言(陀羅尼)。誦經:持誦《心經》、《普門品》、《法華經》等經典。六字大明咒:「唵嘛呢叭咪吽」。

普賢菩薩:普賢菩薩是大乘佛教行願的象徵,是實踐菩薩道的行為典範,以普賢的行願加上文殊菩薩的智慧,就是把行願和理論結合在一起,如此則能究竟圓滿大乘佛。普賢菩薩又稱十大願王,是:「一者:禮敬諸佛;二者:稱讚如來;三者:廣修供養;四者:懺悔業障;五者:隨喜功德;六者:請轉法輪;七者:請佛住世;八者:常隨佛學;九者:恆順眾生;十者:普皆迴向。」此十大願永無止息,眾生界盡,眾生業盡,眾生煩惱盡,而十大願王,無有窮盡。普賢菩薩心咒:「唵梭啥嘎呀梭哈」。

地藏菩薩:因其「安忍不動如大地,靜慮深密如秘藏」而得名。又因其發有『眾生度盡、方證菩提;地獄不空、誓不成佛』之大願故被尊稱為大願地藏菩薩。若有緣人發慈悲心去救助眾生。當他們渴望獲得解脫,見到地藏菩薩的佛像或者聽聞其名,衷心皈依並供養的人,必然心隨所願;若有緣人見到地藏菩薩像及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朗誦並供養它,就能得到二十八種益處,故稱「地藏二十八益」。天龍鬼神等,也可通過朗誦瞻禮供養,獲得七種益處。地藏王菩薩心咒:「嗡琴西惹扎轟嗡啪拉瑪尼達扎吽啪莎哈」。

四大菩薩代表圓滿的大乘佛法。所以要從地藏菩薩那裡學孝敬開始,進而學習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、文殊菩薩的大智大慧、普賢菩薩的大願大行。大乘佛法的修學次第,是以四大菩薩做代表:九華山的地藏菩薩,普陀山的觀音菩薩,五臺山的文殊菩薩,峨眉山的普賢菩薩,用四大菩薩來代表整個佛法。儘管社會變遷菩薩精神依舊秉持恆常,願眾生明心見性;時局越是紛亂,各位仍須安好己心。

※部份資料擷取自網路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